三名科学家因“锂离子电池的研发”分享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中工国际-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库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国际

五洲

三名科学家因“锂离子电池的研发”分享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

2019-10-09 21:05:32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10月9日电 斯德哥尔摩消息:瑞典皇家科学院当地时间9日傍晚宣布,将2019年诺贝化学奖颁给美国化学家斯坦利·惠廷厄姆(Stanley Whittingham)、约翰·古德伊纳夫(John Goodenough)以及日本化学家吉野彰(Akira Yoshino),以表彰他们在“锂离子电池”领域的突出贡献。

  当地时间10月9日中午,瑞典皇家科学院将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三名科学家,以表彰其在锂电池发展上所做的贡献。

  “他们创造了一个可充电的世界。”诺奖委员会在颁奖词中写道,锂离子电池的研发基础是在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期间奠定的,自1991年进入市场以来,锂离子电池“已经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为无线、无化石燃料的社会奠定了基础”,“为人类带来了最大效益”。

  此次获奖的三位科学家是锂离子电池研发领域的开拓者,并至今工作在研发一线。

  惠廷厄姆1941年出生于英国,在牛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前往美国斯坦福大学做博士后。在埃克森美孚研究与工程公司和斯伦贝谢公司工作16年后,他于1988年加入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校区担任化学教授。惠廷厄姆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超导体,寻找“实现无化石燃料能源技术”的方法并发现“一种能量极其丰富的材料”,被誉为“锂电池之父”。

  古德伊纳夫1922年出生于德国,他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曾在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任职,后加入牛津大学,任无机化学实验室主任。在此期间,他于1980年证明,将钴酸锂用作电极,可显著提升锂电池的能量密度。这项重要突破为锂离子电池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现在,全世界的便携电子设备都采用这种电极。

  1986年,古德伊纳夫加入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从事教学与科研至今。95岁高龄时,他还带领团队研制出首个全固态电池。

  吉野彰1948年出生于日本,他毕业于京都大学,随后进入旭化成公司,1981年开始锂离子电池的研发。在古德伊纳夫的研究基础上,吉野彰在1985年创造出首个商业上可行的锂离子电池。

  诺奖委员会在颁奖词中指出,锂离子电池因其重量轻、可充电、功能强大,被广泛应用于手机、笔记本电脑、电动汽车等各领域。现在,全世界都在使用锂离子电池来为我们用于交流、工作、学习、休闲娱乐和获取知识的电子设备提供动力。不仅如此,锂离子电池还可储存大量来自太阳能和风能的能源,使一个“无化石燃料的社会”成为可能。(完)

编辑:刘云

相关阅读

高清图片

 

图片

 

排行

 

专题

  • 专题

    “一带一路”倡议六周年

  • 专题

    聚焦第四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

  • 专题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

  • 专题

    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 专题

    美国“性侵大亨”狱中“自杀”疑点重重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