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多世纪“斯瓦希里语”的“中国故事”(组图)-中工国际-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库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国际

外交

半个多世纪“斯瓦希里语”的“中国故事”(组图)

2018-08-27 11:11:16 新华每日电讯

  “一座桥”:见证中非合作历久弥新

  “大多数人脑海中的非洲是贫穷、战乱、疾病的贫民窟,但事实并非如此。我想让更多国人了解真实的非洲”

  非洲大陆遥远辽阔,国家众多,民族文化、习俗各异。要建立合作、延续友谊、沟通心灵,语言是最重要的工具。

  数十年间,从斯语班走出的一代代学子们,肩负融通中非的使命,以一口流利的斯语活跃于中非外事、传媒、文学、教学、医疗、经贸、航空等多领域,搭建中非交流合作的桥梁,特别是64级、65级学子投身坦赞铁路的援建,做了大量翻译工作。陈元猛将其称之为“小语种,大作为”。

  1964级的毕业生蔡临翔,曾翻译10多部非洲著名作家的作品,译著包括肯尼亚作家的《孩子,你别哭》《大河两岸》《十字架上的魔鬼》,坦桑尼亚作家的《未开的玫瑰》《沉沦》《阴谋》等,为中国读者了解非洲打开了一扇窗。

  教学期间,陈元猛曾先后借调多个单位从事翻译工作。1974年,32岁的他以援助桑给巴尔医疗队翻译的身份,跨越印度洋,经历了10多天的海上颠簸,第一次踏上非洲大陆。

  在桑给巴尔岛的时光,陈元猛完成了大量医疗翻译任务,闲暇时还阅读大量斯语报纸,连商业广告、讣告等平时工作中不常见的词汇都一一记录,两年半的时间记满5个笔记本。1984年,他又来到坦桑尼亚军事学院工作。期间,他利用一台打字机,将10多万字的中文理论课教材翻译为斯瓦希里语,供当地授课使用。

  “那是一段实践国际主义精神、服务非洲人民、挥洒有意义人生的美好岁月。”回忆当初,老人一脸自豪。在传媒大学任教的数十年间,他还编写教材,翻译出版了多部斯文著作,并带领团队完成了“斯瓦希里语精读精品课程”建设。2014年,陈元猛获得中国外语非通用语教育终身成就奖。

  1990年,对非洲向往不已的16岁姑娘韩梅进入北京广播学院,成为改革开放后该校第一批斯瓦希里语专业学生。毕业后,她进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西亚非中心,成为一名斯语记者。采访写作、完成中斯、英斯新闻的翻译和播音制作,她用斯语向非洲民众讲述“中国故事”。近几年,在新媒体大环境下,韩梅又和同事们开始运营斯语的Facebook等社交媒体账号。

  在肯尼亚、坦桑尼亚等非洲国家,《媳妇的美好时代》绝对是当地百姓最爱看的中国电视剧之一。这是中国第一部翻译为斯语的电视剧,其译制工作正是由传媒大学斯语专业毕业生、多年从事斯语翻译和对非广播工作的陈莲英带领韩梅等校友、同事等共同完成的。

  “一开始就想着大家一起来做一些事情,压根没想到后面会这么复杂。”韩梅回忆,“为了配好这部剧,我们特意去坦桑尼亚和肯尼亚选配音演员,3个主演都是肯尼亚的专业演员,其他所有配角都是由我们部门人员、留学生、坦桑尼亚驻华使馆人员等共同合作完成的。”

  这部译制剧一经播出,便成为非洲的热播剧,许多百姓通过看剧了解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甚至有人一见到中国姑娘就喊剧中女主角名字“豆豆”,让人捧腹不已。韩梅说,现在总台已有专门团队负责中国电视剧的斯语译制和发行,再不需她们去“客串”了。

  胡博毕业后曾在坦桑尼亚、卢旺达、肯尼亚等多地,为数家中国企业做过翻译、生产管理、市场开发、国际贸易等多类工作。2014年,他在非洲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主要从事农药进出口贸易和大型基建项目的推介,其产品及服务在乌干达、卢旺达广受欢迎。

  李坤若楠如今已培养了3届学生。“之所以选择留校教斯语是因为国人对非洲缺乏了解,大多数人脑海中的非洲是贫穷、战乱、疾病的贫民窟,但事实并非如此。”她说,“我想让更多国人了解真实的非洲,但这需要从一点一滴做起,其中就包括培养更多非洲语言的从业者。”

  教学之余,李坤若楠还出版了《斯-英-汉分类词典》以及《汉语-斯瓦希里语口语手册》《外国人学汉语》两本教材。今年9月,她翻译的肯尼亚作家恩古吉的短篇小说集《隐居》也即将出版。“我希望帮助在非华人掌握更多斯语,增进对非洲文化的认识,为他们的工作生活提供便利,也能帮助非洲人民学习汉语,进一步了解中国。”

  在非访学期间,18岁姑娘句腾宇和全班同学还作为翻译志愿者参与了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医院船在坦桑尼亚的执行任务。他们为前来看病的坦桑民众向中国医生翻译病情,再将中国医生的诊治方案传达给坦桑民众和从旁学习的坦桑医生。

  句腾宇说,志愿工作开始前,大家就准备了大量医学专业术语词汇。每天600位病人,6到8个小时的翻译工作,几乎没有休息,但同学们还是坚守岗位,最终圆满完成了翻译任务。“那段时间我有一种浓浓的自豪感,因为学了两年的斯语终于派上了用场,虽然能力还有不足,但也算为国家尽了一点力量。”她说。

  “斯语专业在教学方面是随着不同时代的需求而变化的。”李坤若楠说,起初该专业是定向为外交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外文局等单位培养语言人才。随着我国非通用语专业的大规模招生,斯语专业的学生近年来也加强了通识教育,学生就业的可选择性更强。

1 2 3 共3页

编辑:傅仁誉

相关阅读

高清图片

 

图片

 

排行

 

专题

  • 专题

    “一带一路”倡议五周年

  • 专题

    泰国普吉岛游船倾覆事故

  • 专题

    上合青岛峰会

  • 专题

    欧盟官员说与美国进行贸易谈判的大门已关闭

  • 专题

    西班牙首相桑切斯会见乌克兰总统波罗申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