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海洋” 爱的约定——与“海洋”全俄儿童中心的十年情缘(图)-中工国际-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库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国际

外交

爱的“海洋” 爱的约定——与“海洋”全俄儿童中心的十年情缘(图)

2018-09-09 03:45:31 人民日报

  当地时间9月8日清晨,经历汶川地震的青少年重返俄罗斯,在抵达符拉迪沃斯托克后合影留念。

  本报记者 曲 颂摄

  10年前,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举国哀恸。在中俄两国领导人的关怀下,1500名中国灾区中小学生赴俄罗斯疗养,半数以上的孩子来到位于符拉迪沃斯托克郊外的“海洋”全俄儿童中心。“海洋”全俄儿童中心由此与中国孩子、与中国结下了不解情缘,书写了一段打动人心的友好佳话,成为中俄两国人民友谊长河中的一朵美丽的“浪花”。

  

  从成都飞往北京,又从北京飞赴俄罗斯远东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9月8日清晨6点15分,当SU5469航班安全落地,飞机上本已困顿的一群中国年轻人,顿时激动起来。

  他们来自四川,确切地说,来自10年前遭受特大地震的灾区。那一年,他们中的很多人,失去亲友,遭受了创伤。

  也在那一年,俄政府邀请来自中国地震灾区的千余名中小学生,分期赴俄疗养。当年还只是十几岁的一批灾区少年,走进了位于符拉迪沃斯托克市的“海洋”全俄儿童中心,度过了特殊而难忘的三周。

  此刻,在柔和的晨光里,李月透过大巴车的车窗注视着外面的风景,脑海中不断浮现当年的情景。听说下午是去市区游览,她甚至有点小遗憾:看看阔别10年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城市新貌,固然令人斯待,但她最想的,是早一点回到“海洋”儿童中心,找寻那些曾经悉心照顾自己的俄罗斯老师们!

  那一段温暖而珍贵的记忆,其实早已在中俄两国人民心中留下深刻的烙印,并凝结成一段深厚永恒的情谊。

  “四川,我们与你同在”

  俄罗斯有句俗语,叫做“山与山不能相见,但人和人总会重逢”。

  20年前,索菲娅是“海洋”儿童中心的一名小营员;10年前,她成为四川地震灾区赴俄疗养儿童的接待老师;如今,她等到了“重逢”的时候。

  “2008年,得知将要接待来自灾区的孩子时,我和同事都很紧张,第一次与这么多中国孩子一起共处,生怕自己哪一点做得不好。”索菲娅回忆。为此,“海洋”儿童中心安排了专业的培训,介绍中国文化,讲述如何与中国孩子沟通。索菲娅说,培训非常细致,还特意开了一个讲座,介绍中国和俄罗斯文化的不同,提醒他们与孩子沟通时小心注意。

  孩子们第一天来“海洋”儿童中心时,所有的老师都站在中心主楼阳台上列队欢迎。“经历大难不久,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难免紧张。但俄罗斯老师们满脸的笑容,热情的动作,让心里紧绷着的那根弦一下子就放松下来了。”四川青川的女孩董露告诉记者。

  “欢迎来到俄罗斯!”“四川,我们与你同在!中俄永远是朋友!”儿童中心的食堂大厅里,至今还挂着中国孩子10年前到访时的照片,上面的标语就是索菲娅和同事们一起准备的。“当时我们就希望自己做的这一点点事,能给他们带来一丝丝抚慰,”索菲娅说。

  “海洋”儿童中心无微不至的关心,从四川孩子到达的那一刻就开始了:住宿环境舒适,饭菜十分可口,竟然能吃到家乡味道的辣酱和榨菜;发给大家零用钱,可以在中心的商店买到各式好吃的小零食;还可以买到电话卡,想家了,也可以打电话给亲人……

  “我们的各种细微的需求,‘海洋’都想到了。”10年后,已经长成一名帅小伙的北川学子席浚斐说道。

1 2 共2页

编辑:王川

相关阅读

高清图片

 

图片

 

排行

 

专题

  • 专题

    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

  • 专题

    “一带一路”倡议五周年

  • 专题

    泰国普吉岛游船倾覆事故

  • 专题

    上合青岛峰会

  • 专题

    欧盟官员说与美国进行贸易谈判的大门已关闭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