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外长会达成五方面重要共识 专家认为维护南海和平稳定符合各方利益-中工国际-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库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国际

外交

中国-东盟外长会达成五方面重要共识 专家认为维护南海和平稳定符合各方利益

2019-08-02 18:55:17 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国际在线报道(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 李海霞):第52届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外长会议及相关会议于7月29日至8月3日在轮值主席国泰国的首都曼谷举行。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在这期间出席了中国-东盟外长会、东盟与中日韩外长会、东亚峰会外长会和东盟地区论坛外长会。其中东盟-中国(10+1)外长会是东盟与10个对话伙伴的首场外长会,“充分显示了东盟对中方的重视和双方关系密切程度”。

  王毅7月31日在出席中国-东盟外长会后会见中外记者时表示,中国-东盟外长会富有成果,开得很成功。此次中国-东盟外长会成果归纳起来达成五方面重要共识,即涉及到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打造合作新亮点、维护多边主义、构建地区规则、维护和平稳定。对此,中国南海研究院院长吴士存认为,中国东盟双方在经贸、人文、区域融合和规则建设方面都取得了卓越成效。吴士存说:“第一,中国和东盟的经济合作持续深化。这次王毅外长和东盟达成共识,把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和东盟的互联互通总体规划能够对接,双边的合作落到了实处。第二,区域融合有新的进展。主要指中国和东盟就《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双方达成共识,今年内完成RCEP的磋商、谈判。第三,人文交流加速推进。尤其是提出中国-东盟菁英奖学金计划,着眼于未来的东盟和中国的青年一代,青年领袖的培养,巩固民意基础。第四,规则建设成效显著。也就是COC(南海行为准则)完成了第一读,来之不易,表明COC磋商走上了快车道,稳步有序地推进。”

  在这次外长会上,东盟国家外长共同宣布提前完成了“南海行为准则”单一磋商文本草案一读,标志着“准则”的框架已经成型。对此,吴士存指出,提前完成第一读取决于中国和东盟十国各方的密切配合,使南海的和平稳定有保证。吴士存说:“提前完成了第一读,使得我们对未来三年,也就是我们对国际社会做出的承诺,三年完成COC磋商应该有信心。另外,也展示了中国的担当,很显然,中国在其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一旦COC未来能够在三年之内完成磋商、达成共识、签署生效,南海地区的整个和平稳定有一个规则和制度的保证非常重要,向国际社会展示,本地区的国家有能力来制定出适合本地区、维护南海和平稳定的一个规则,在这基础上建立一个南海的秩序,使得南海的和平稳定有一个制度性的保证。”

  而鉴于当前“逆全球化趋势抬头”,所有国家都感受到了推动一个开放性的世界经济的紧迫性,吴士存就此指出,在这次外长会上,各方同意加速《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显得尤为重要。吴士存说:“有助于巩固中国和东盟的关系,深化地区融合,也有助于致力于亚太地区的繁荣。最大的意义就是推动中国和东盟加强经贸合作,而且对‘构建一个开放型的世界经济’、促进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能够起到一个重要作用。一旦(RCEP)建立之后,将是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伙伴,这次中国和东盟达成共识,年内完成RCEP的谈判非常来之不易。”

  除去南海稳定、经贸合作等重大议题,东盟外长会还启动了中国-东盟菁英奖学金,将把它打造成中国-东盟人文交流的旗舰项目。对此,吴士存认为,通过菁英奖学金项目鼓励更多东盟优秀青年来华学习深造。希望中国和东盟国家青年在互学互鉴中心灵相通、情感相融,成为中国-东盟友好合作的传承者和建设者。吴士存说:“民意交流的基础希望在未来、在青年,中国和东盟友好合作关系世代相传着眼于未来、着眼于青年,这是设立奖学金的意义之一。第二,促进中国和东盟青年学者之间的交流,认识到维护中国和东盟友好关系的重要性,构造中国和东盟关系未来民意基础。第三,在于促进青年学者深化彼此之间的了解,长远地巩固中国和东盟的关系,要加强学者、智库、媒体全方位的深化了解。最后,以实际行动来推动中国和东盟民心相通,助力倡导的‘一带一路’走深走实、可持续发展。”

编辑:李学平

相关阅读

高清图片

 

图片

 

排行

 

专题

  • 专题

    习近平出席G20大阪峰会

  • 专题

    习近平对朝鲜进行国事访问

  • 专题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

  • 专题

    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 专题

    2019国际博物馆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