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俄罗斯远东城市刮起了“中国风”(组图)-中工国际-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库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国际

瞭望

这座俄罗斯远东城市刮起了“中国风”(组图)

2018-09-11 13:14:49 新华社

  “这份美好的情谊经过了时间的检验”

  抵达符拉迪沃斯托克之后,四川姑娘董露在朋友圈发了一组照片:“十年之后”。

  10年之后,董露重回“第二故乡”。董露 供图

  第一张是她站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栈桥上的背影。晨曦微露中,红色的帽衫格外鲜亮。

  10年前,四川等地震灾区孩子们和俄罗斯老师在一起。

  10年前,她穿着这件印有中俄国旗和“中俄友谊万岁”字样的衣服和小伙伴们从四川地震灾区到“海洋”全俄儿童中心疗养。10年后,重回“第二故乡”,董露特地把它穿在身上。

  10年之后,董露重回“第二故乡”。新华社记者 郝薇薇 摄

  这几天,“海洋”全俄儿童中心主任安德烈·巴济列夫斯基格外忙碌。“为欢迎孩子们回家,我们将举行为期3天的‘俄中友谊艺术节’,中心的老师和孩子正在紧张排演。”

  “海洋”全俄儿童中心主任安德烈·巴济列夫斯基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新华社记者 骆珺 摄

  时间有时很奇妙。10年,似乎改变了什么,又似乎什么都没改变。

  10年之后,四川地震灾区孩子们重回俄罗斯。董露 供图

  10年间,羞涩腼腆的小女孩成长为一名小学外语教师,笑容灿烂、开朗大方。很难想象,董露的人生曾遭遇那样一场巨大的灾难。回忆起在“海洋”的21天,“爱”的印记依然清晰。“在‘海洋’,我感受到的都是爱,它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里……你会觉得,这里的一切已经跟你有了血脉上的联系。”

  娜塔莉亚·谢米纽塔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新华社记者 庞兴雷 摄

  10年间,陪伴孩子们的老师娜塔莉亚·谢米纽塔脸上又多了几道皱纹。岁月流逝,牵挂绵延。“孩子们喜欢吃辣”“对俄式调味汁很不习惯”……谢米纽塔说,这些画面仿佛就在眼前,是她“最美好的记忆”。

  “海洋”全俄儿童中心展示的中国孩子和俄罗斯孩子一起上课的照片。新华社记者 孟娜 摄

  “海洋”全俄儿童中心。新华社记者 骆珺 摄

  10年间,孩子们生活的地方变了模样,公寓扩建,六人间的宿舍变成了四人间。但这些年,“海洋”全俄儿童中心与中国的情缘一直延续。中心的老师和孩子多次受邀访华。北京、上海、成都、大连、珲春……他们认识了更真实立体的中国。

  “海洋”全俄儿童中心孩子们的宿舍。新华社记者 骆珺 摄

  “我是抱着一颗感恩的心、以一个新的身份回来的。”为了这次重逢,董露准备了很多小礼物。“有一只面塑小狮子是我旅行时买的,特别喜欢,我想把它送给辅导员老师。”

  “我们回家了!”10年之后,重回俄罗斯的四川地震灾区孩子们难掩兴奋之情。新华社记者 饶力文 摄

  “灾难把我们连结在一起,这份美好的情谊经过了时间的检验”。巴济列夫斯基的这句话令人久久回味。

1 2 3 共3页

编辑:傅仁誉

相关阅读

高清图片

 

图片

 

排行

 

专题

  • 专题

    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

  • 专题

    “一带一路”倡议五周年

  • 专题

    泰国普吉岛游船倾覆事故

  • 专题

    上合青岛峰会

  • 专题

    欧盟官员说与美国进行贸易谈判的大门已关闭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