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过改革开放探索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中工国际-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库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国际

瞭望

“中国通过改革开放探索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

2018-10-16 05:28:41 人民日报

“中国通过改革开放探索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风从东方来——国际人士亲历中国改革开放)

  帕特里克·奈斯

  欧亨尼奥·布雷格拉特

  兹·古拉尔赤克

  中国首款完全按照国际民航规章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喷气式民用飞机C919。

  人民视觉

  为世界文明提供新的灵感

  帕特里克·奈斯

  2009年至2013年期间,我担任比利时驻华大使。在此之前,我曾担任驻上海和香港总领事。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自1997年来到中国后,我也有幸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比利时经济对外资的依赖程度很高。1997年我来到上海任总领事,当时我就确信,推动比利时经济增长的下一个浪潮将来自中国。我十分关注当时中国的对外投资趋势,努力推动比利时企业与华为等中国的一些新兴公司加强联系,促进比利时抓住中国经济发展这股不断上升的潮流,为比中合作铺平道路。

  由于比利时政府拥有中国通信行业首家合资企业上海贝尔7.85%的股份,当时我还作为观察员在上海贝尔的董事会工作。上海贝尔的员工有一半是中国人,另一半是外国人,我在那儿学会了如何与中国人共事,见证了包括比利时企业在内的外资企业如何与中国企业开展范围更广、层次更深的经贸合作。自那以后,比利时各大公司纷纷与中国开展合作。

  比利时位于欧洲的“十字路口”,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比利时的瓦隆大区希望成为中国企业通往欧洲的门户,致力于打造欧洲与中国间电子商务的主要枢纽。

  还记得刚来上海时,市内正在修高架桥,上海只有虹桥一个机场,浦东还很空旷,地标建筑只有东方明珠电视塔。当我2000年离开上海时,金茂大厦已建成,浦东机场也已开放。如今每次回到上海,都能看到正在发生的变化。在这个人口是比利时两倍多的大都市,如此巨大的变革是如何实现的?答案在于有远见和执行力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

  中国政府拥有强大的决心和执行力,积极应对当前面临的各种挑战,其中一个巨大挑战就是发展不平衡带来的社会鸿沟,这体现为居民贫富差距和农村与城市间的发展差距。在习近平主席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勇于面对挑战,正花大力气解决问题。中国在扶贫减贫方面的成果即是证明。

  中国企业在进入欧洲市场前都会做充分的准备,与之相对应的,欧洲也应当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对欧洲企业来说,保护自身技术不应成为保护主义,我们迫切需要在开放浪潮下构建实现创新和技术转让的双赢平台。作为一个在中国工作多年、了解中国市场和文化的人,我希望与中国朋友加强合作、实现共赢。我们都知道经济对欧中关系的驱动力有多大,如果欧洲继续“自命清高”,将失去与中国这个战略合作伙伴的巨大机遇,这样的损失对整个欧盟都是难以承受的。

  通过改革开放,中国经济不断发展,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中国的文化也正逐渐走向世界,世界对中国文化的关注度日渐上升。中国文化强调人性,具有与生俱来的和谐感,在当今时代,中国文化的特质将再次显现,为世界文明提供新的灵感,并帮助人类重新审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我们应该虚心学习中国文化,深入挖掘中国文化的宝贵财富。

  当然,中国飞速的经济发展也导致社会心态上的一些变化。一些人变得急躁,甚至出现了一夜暴富的幻想,这种心态事实上也不符合倡导和谐的中国文化。这种情况正在改善,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社会心态也会更加健康。

  中国是我的第二故乡,我热爱这片土地以及中国为我带来的正能量。我是一个坚定的环保主义者,2013年从驻华大使位置上卸任后,我选择继续留在中国,从事与生态环境相关的工作。我还为上海临港地区管委会提供有关国际事务咨询,重点关注生态环保和绿色经济领域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双方实现互利共赢。

  中共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得到大力推进,中国环境治理取得了巨大进展。中国政府有能力发现问题,并确保在适当的时候解决问题,因此我相信,中国在未来30年有望成为世界上最环保的国家之一。欧盟与中国在这个问题上已形成共识,都意识到地球正在面临的主要生态挑战以及全力应对挑战的必要性。

  我在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开发了一块占地30亩的有机农场,并将在昆明市的东大村设立中国国际可持续农业研究所。有机农场中一半种松树,另一半用来种植蔬菜、玉米、中草药、果树等。我为农场制定了严格的规定:纯有机、不施农药和化肥,不得宰杀这里的动物,所有物料均为可回收并循环利用。当地政府给予农场很大的支持,与我们签订长期土地租约,并帮助农场解决水电问题。中国各级政府如今都高度重视偏远地区的发展,只要是有益于当地发展的项目,他们都十分欢迎。农场的员工都来自当地村民,我希望农场项目能够为当地民众脱贫作出贡献,并把有机环保的理念传递给他们。

  云南是一个具有丰富生物多样性的奇妙地方,我享受在这里度过的每一刻。由于工作繁忙,我总感觉在这里的时间不够用,因此我决定以后要永久定居云南。我时常想象那时的自己,是云南大山里的一位外国“农夫”,继续为这片土地服务。

  (作者为比利时前驻华大使,本报驻比利时记者方莹馨采访整理)

1 2 共2页

编辑:王川

相关阅读

高清图片

 

图片

 

排行

 

专题

  • 专题

    2018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 专题

    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

  • 专题

    “一带一路”倡议五周年

  • 专题

    泰国普吉岛游船倾覆事故

  • 专题

    上合青岛峰会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