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地球“高烧”不退 - 国际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世界气象组织日前发布报告指出,继2016年、2019年破纪录的高温之后

2020年地球“高烧”不退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2021-04-23 02:42

原标题:世界气象组织日前发布报告指出,继2016年、2019年破纪录的高温之后(引题)

2020年地球“高烧”不退(主题)

梁凡

4月19日,世界气象组织发布《2020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称,2020年是有记录以来三个最热的年份之一。

报告发布后,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指出:“这份报告说明我们没有时间可以浪费了。气候变化正在发生,并对人类和地球带来巨大影响。”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这份报告,2020年全球平均温度比工业化之前高出约1.2摄氏度,2020年的4月、5月、9月和11月分别打破了历史最高温度纪录。

数据显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为2016年,第二热的年份为2019年,而2020年排在第三位;自2015年以来的6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6年,2011年至2020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10年。

报告引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数据显示,新冠疫情造成的经济衰退暂时抑制了当年的温室气体排放,但对大气浓度没有明显影响。2019年和2020年全球主要温室气体浓度持续上升。

与2016年出现的高温纪录相比,虽然2020年的全球气温略低,但其成因却更令人担忧。

因为2016年罕见的高温情况是由强烈的厄尔尼诺现象带动,该天气模式通过阻止东太平洋的冰冷深水上升,来使全球气温升高。而2020年并没有厄尔尼诺,反而在太平洋出现了相反情况——拉尼娜现象,它的效应和厄尔尼诺正好相反,通常产生的是降温效应。

根据该报告,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人员流动限制措施、经济衰退以及对农业部门的破坏均加剧了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对整个粮食供应链的影响,疫情还破坏了天气观测并使减轻灾害风险工作复杂化。

自1993年第一份《气候状况报告》发布至今,28年的数据明显记录了陆地和海洋温度显著上升、海平面上升、海冰和冰川融化以及降水模式等变化。

在全球气温持续升高的作用下,不断上升的陆地和海洋温度、海平面上升、融冰和冰川后退以及极端天气等情况,正在对全球生态造成实质性影响。

2020年,全球80%的海洋覆盖区域都遭遇过至少一次热浪袭击。新证据显示,地球赤道正变得过热,已不适合部分海洋生物生存,导致一些生物向北方迁徙。

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彼得里·塔拉斯此前曾表示,近年来,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全球海洋变暖和酸化有增无减,其危害将“持续数百年,因为海洋有很长的记忆”。

有研究显示,2020年大西洋飓风季极度活跃、印度洋和南太平洋形成强烈热带气旋,全球变暖导致的海洋变暖是助推因素。

此外,2020年全球平均海平面仍在继续上升,部分原因是格陵兰冰盖和南极冰盖融冰不断增加。

2020年夏天,热浪袭击了北极圈,西伯利亚的部分地区温度升高到约37.8摄氏度,达到了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

在破纪录高温之下,覆盖格陵兰岛面积79%的冰层正在持续退化,这里的冰层是继南极大陆之后全球面积最大的冰层。

地球气候模型预测,随着全球温度的上升,世界各地发生的自然灾害将会增多,如更大规模的山火、严重的干旱、夏季热浪、超强飓风、局部极寒、雨季洪水等。

在4月19日举行的报告发布会上,古特雷斯呼吁各国拿出具体承诺,采取切实行动应对气候变化。

古特雷斯指出,2021年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之年,未来10年必须成为转型的10年,各国应提交新的雄心勃勃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

古特雷斯强调,要抓住后疫情时期的恢复计划以更绿色、更清洁的方式重振经济、重塑发展方式,各国都应采取更强有力、更雄心勃勃的计划。“应对气候危机是这个时代的关键性课题。我们必须立即采取行动。”

古特雷斯还呼吁发达国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气候资金,尤其是兑现每年为发展中国家提供1000亿美元应对气候变化的承诺。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报告,目前全球已有127个国家和地区做出了碳中和承诺。其中有75个缔约方通报了新的国家自主贡献,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30%。

报告发现,即使某些国家加大了减排努力,综合效果和影响仍远远达不到要求。报告得出结论,目前各国采取的气候行动与遏制全球变暖所需的行动水平相差甚远。

在3月31日举行的净零峰会上,国际能源署和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呼吁,通过强有力的国际合作加快清洁能源发展,早日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目标。

责任编辑:肖天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