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库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国际

外交

响应“一带一路”倡议 援外医疗队赴巴基斯坦建“二甲医院”

2018-05-18 01:13:11 北京晨报

  7个半月瘦了30斤

  整个港控区占地面积3公里左右,7个半月的时间,医疗队员们的活动范围仅仅是这方圆3公里的区域。“刚去的时候没有电视,上网也只有2G的网络,国内十几秒的一个短视频我们得下一个小时”。单调而枯燥,让生活节奏一下子慢了下来。“瓜达尔是一个减肥的好地方。”迟毅超笑着说:“走的时候87公斤,离开的时候72公斤,整整瘦了15公斤。”

  没事做的时候,打发时间最好的方法就是跑步。没有别的娱乐活动,倒可以静下心来看看书了。队员们说,那里的饮食以牛羊虾为主,蔬菜很少。于是他们就开始尝试用自己从国内带来的种子种菜。小白菜、鸡毛菜、丝瓜、小葱……有时候有船回来,给他们带来一些青菜,能吃到西红柿炒鸡蛋就算是很大的幸福了。

  专门派出一名女医生

  出于宗教信仰,当地女性还是喜欢找女医生看病,为此,这次红会999急救中心专门派了一名有外科背景的女医生崔影。由于当地蚊虫多,特别是席虫叮咬严重,同时加上日晒、缺水等问题,当地妇女腰腿痛、皮肤病、阴道炎等疾病都很常见,腹泻、疟疾更是普遍。“我们了解到当地人家里假如有一桶水,谁出去工作就先洗,然后孩子、老人、妇女等再洗。长期恶劣的卫生条件,导致妇女病很多。”崔影说。另外,城市供水系统不健全,管道年久失修,巴基斯坦长期缺水,同时污染严重,水质呈酸性,细菌含量过高,这也导致肠道疾病和腹泻的病例非常普遍。

  急救中心的药品是由红会募捐,再从国内运往巴基斯坦的,数量相对有限,一些高血压、糖尿病人,需要长期用药的,也只能临时处置后,劝转到当地医院。而长年处于缺医少药的状况下,当地人健康意识很差。

  为了改善这种状况,医疗队开始为他们开展健康体检。7个半月的时间,累计体检了300余人次,门诊日常看病将近1000人次,患者中巴基斯坦人占到了一半左右,到后期每天门诊量都已达20至30人次,这个数字在当地来说已很可观。每周医疗队还会召集当地人“开班授课”,教他们如何防“四害”以及一些基本的防病卫生知识。

  一名30多岁的巴基斯坦当地男性患者,因为结石疼得厉害,找到医疗队,当班的医生在不具备手术条件的情况下,先帮他对症止痛,又反复叮咛要尽快去卡拉奇手术。为了表达对中国医生的感谢,病人送来了螃蟹。中国还在巴基斯坦建立了一所小学,去年12月,学生们体检后,用学习的中文自发唱起了《茉莉花》来表达谢意。在异国他乡那种情境下,听到来自祖国的民歌,队员们感到既亲切又感动,与当地人的情谊就这样在诊疗的日常工作中不知不觉一点点建立起来。

  护送老人孩子去手术

  医疗援助有平淡的日常,也有惊险的时刻。国家卫计委主导在当地开展了“健康快车巴基斯坦光明行”,由301医院和红会合作,在卡拉奇做了200例左右的白内障手术。当时在瓜达尔港也筛查出了几个病人,其中两位老人和一个小男孩需要被送到卡拉奇接受来自中国医生的手术。迟毅超和中国红会的一名协调员一起承担起了护送病人的任务。“那段时间,局势动荡,抢劫、枪杀时有发生,我们每个车上都配备了3至4名全副武装的安保人员,周边的环境可以说是危机四伏”。即便是这样,迟毅超还是将两位老人和孩子平安送达卡拉奇进行手术。

  医疗队的服务对象不仅是当地人,还有中方工作人员。有工人从楼上不慎跌落,还有一次被钢管弹起撞击到胸口,医疗队都在夜间紧急出动救护车。“你们来了,我们就不怕生病了。”中方的工作人员这样感叹说。

  希望培养好当地医生

  因为贫穷,很多当地人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年龄,这一点令开始接触当地病患的中方医生们感到困惑和吃惊。“有一次看病期间,我问翻译病人为什么不填写age?”“sorry,I don’t know。(抱歉,我不知道。)”很多老人和妇女面对这样的问题也只是一脸茫然。

  中国医疗队白手起家,也努力让这片饱受战乱和贫穷的土地和人民能远离病痛疾苦。记者了解到,首个急救中心在瓜达尔港落地后,我国红十字会还将沿着中巴经济走廊陆续建设若干急救单元,组成应急救护、公共卫生服务供给带,搭建一条急救走廊,从而弥补经济走廊沿线应急救护和卫生服务的不足。按照项目预期,要用两年时间、四批医疗队希望能带教出一批当地医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医疗队员们心中的目标。如今,第二批援外医疗队再次启程了。

  “想家是肯定的”。由于时差,每天医疗队下班的时候,国内已经是晚上10点多了,雷振华去年赴巴时,女儿还不到3岁,而当圆满完成任务要回国的消息传来时,女儿却怎么也不肯相信了。在巴基斯坦期间,邱乙津的父亲肝腹水,病情突然恶化,由于当时她正在急救中心负责体检抽血,那段时间又赶上当地人游行示威,局势动荡,艰难的思虑后,邱乙津选择了留在当地没有回国,就这样留下了永久的遗憾。“我回家的路上肯定会有好多人不放心,工作为重,也不想给别人添麻烦”。浓重的亲情,被她轻描淡写地一语带过。

  本版撰文 北京晨报记者 徐晶晶

  供图/援外医疗队

1 2 共2页

编辑:王川

相关阅读

高清图片

 

图片

 

排行

 

专题

  • 专题

    上合青岛峰会

  • 专题

    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

  • 专题

    一份来之不易的道歉

  • 专题

    英俄“冷战”可能性有多大

  • 专题

    拿下阿夫林,土耳其为何继续东进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