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人士亲历中国改革开放:“中国改革开放让我和中国紧密相连”(图)-中工国际-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库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国际

瞭望

国际人士亲历中国改革开放:“中国改革开放让我和中国紧密相连”(图)

2018-08-10 07:02:29 人民日报

  “我人生中最美的时光在中国”

  ——访俄罗斯氟化工专家西特里维

  方 敏 张紫微

  夏日炎炎,在浙江衢州巨化集团有限公司下属的氟聚合物事业部办公楼二楼,我们见到了86岁仍在坚持工作的西特里维先生。聊起往事,西特里维记忆犹新。

  “我第一次来中国是在1993年春天。当时我作为俄罗斯应用化学研究院下属设计院的总工程师和其他5位氟化学高级专家一起来到巨化,开展技术交流和商务洽谈。在中国,我和同事们一起奋斗了20多个寒暑,这里有我为之付出数十年的事业,有在巨化工作生活中结下的深厚友谊,有中国各级领导对我的关心。我早已把中国当成第二故乡,甘愿‘架起俄中合作桥梁’,并将继续为之作出自己的贡献。”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的氟化工刚起步。我参与了俄中合作的氟化工项目建设,和中方一起开发生产聚四氟乙烯,研发系列新材料、新产品。”西特里维曾获苏联“国家荣誉化学家”称号,他说自己被俄方选中参与氟化学技术交流项目,既是因为自己有40多年的氟化学工业设计经验,更是因为俄方高度重视俄中科技合作。

  2000年,12月8日,西特里维获得了中国“绿卡”——外国人永久居留证。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加大,西特里维努力牵线搭桥,把俄中产业合作逐步引向深入。2001年5月,中国第一家以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的中俄科技合作园在巨化开园运行。随后,俄罗斯应用化学科学中心与巨化签约,分别在圣彼得堡和杭州设立联合研发中心及实验基地。迄今,中俄双方已在中俄技术合作园进行了10多个项目的成功合作,园区以氟化学为主的制品共有19类200多种产品,有力地促进了中俄科技合作。

  西特里维说:“中国氟化工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外科技合作创新和自主创新力度,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氟化工产业发展实际的路子。”

  “我刚到中国时,城市里到处是自行车,汽车很少。夜间,城市和农村的光线昏暗。现在的中国公路多了,私家车也多了。道路越来越整洁,人们衣着越来越新潮,房子越造越漂亮。”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西特里维看在眼里,“我的切身经历告诉我,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科技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高铁、核能发电、钢铁冶炼、超级计算机等很多技术都做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中国正以全新的姿态屹立在世人面前。”

  提起中国,西特里维说得最多的是“谢谢”两个字。“2010年,我查出患有肝癌,公司立刻和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联系手术。当时,会诊的医生说手术难度在所有癌症手术中排第二,但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下我逐步恢复了健康。”

  “我和中国的建设者们一起走过了20多年的难忘时光,这是我一生最宝贵的财富。只要企业还需要我,我会一如既往地倾尽全力!我人生中最美的时光在中国,我会加倍珍惜。我只有一个愿望:把毕生的经验和智慧毫无保留地给我深爱的中国!”西特里维感叹道。

  

  “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是必然的”

  ——访以色列医学专家莫瑞斯·托帕兹

  本报记者 宋豪新

  “在德阳市人民医院的这次手术难度很大,我们通过视频远程诊疗,手术取得了成功,可以说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讲台上,一位头发花白的外国专家正挥舞着双手,细致地讲解手术的每一个步骤。精准无误的动作、细致入微的讲解,让人很难想象站在眼前的是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他就是以色列医学专家莫瑞斯·托帕兹教授。

  “2005年12月,作为中国‘引智项目’的外国专家,我第一次来到中国进行学术交流和手术示范,和中国人民的缘分自此开始,并且越来越深。”作为以色列知名整形手术专家、以色列西勒雅法医疗中心整形外科的创建者兼主任,托帕兹教授13年来频繁往来于四川、北京、上海、山西等地进行学术交流和手术,不仅救治了大批疑难杂症患者,还带动了各地的烧伤整形治疗技术、急慢性难治愈创面治疗技术的发展。因首创并在中国推广“可调节给氧负压创伤治疗技术”和“新型皮肤外扩张技术闭合大型创面技术”,托帕兹曾荣获中国政府授予外国专家的最高奖项——中国政府“友谊奖”。

  医者仁心,只要力所能及,托帕兹教授就会对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他第一时间联系中国政府,表达了前往灾区救治伤员的意愿。“地震发生时,我正在从北京飞往特拉维夫的航班上。看到新闻就马上联系安排返回中国。”托帕兹落地后第一时间就给在成都的医生朋友打电话,询问是否需要帮助。在地震灾区医疗帐篷里的几十个日夜,托帕兹教授成功救治了数百名伤员,让许多地震伤员免遭截肢痛苦。他还悉数捐出自己带去的医疗器材,被灾区人民亲切地称为“以色列白求恩”。

  10年前在地震灾区种下的友谊“种子”,如今结出了丰硕果实。德阳市人民医院院长麦刚回忆道:“10年来,托帕兹教授指导我院开展各种疑难手术52例次,门诊接诊患者180人次,举办各类学术讲座及培训16次。我院的烧伤整形科从10年前只有两人的医疗小组,发展成为四川省医学重点专科,技术、学科建设以及学术地位都走在全省医院前列。托帕兹教授就是我们的家人,大家都喜欢喊他一声‘老托’。”

  让“老托”印象深刻的,是他和中国同行交流的十几年间,目睹了中国医疗体系的巨大改善,居民医保参保率明显上升、医保覆盖面更加广泛;医院规模不断扩大,先进的治疗和体检设备增加了;患者的就医环境更加优美,医疗手段更加成熟;医学领域的对外学术交流也更多了。“这些都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医疗改革领域取得的显著成就。”

  托帕兹说:“这十几年来中国公共交通系统的高速发展让我非常佩服,尤其是高铁,中国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同时,中国也在短时期内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在中国,生活出行简便到只需要一个小小的手机就够了。这很神奇,但这就是在中国发生的奇迹。”

  托帕兹教授的一番话,引得旁边的以色列驻成都总领事蓝天铭不住点头。他告诉记者:“今年1月9日,四川省外国专家局向托帕兹教授签发全省首张《外国高端人才确认函》,第二天,托帕兹教授就在中国驻以色列大使馆顺利取得人才签证。这也是中国实施外国人才签证制度以来,中国驻外使领馆颁发的第二张人才签证。”蓝天铭认为,新的签证优化改革举措将进一步增强中国人才引进的开放程度,吸引更多外国人才参与中国建设,增强中国整体创新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帮助外国人才分享中国发展机遇、施展才华、成就事业,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添砖加瓦。

  “中国领导人具有远见卓识,为实现中国的长远发展制定了宏伟的目标。中国人民勤劳而富有智慧,我认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是必然的,也正是中国改革开放让我和中国紧密相连。”托帕兹教授告诉记者,他今年刚刚退休,时间更自由了,而中国的一切都吸引着他。“我愿意一如既往作为以中医学交流的桥梁,把以色列的创新技术引进到中国,也把中国的美好形象传播到世界各地。”

  版式设计:蔡华伟

1 2 共2页

编辑:王川

相关阅读

高清图片

 

图片

 

排行

 

专题

  • 专题

    泰国普吉岛游船倾覆事故

  • 专题

    上合青岛峰会

  • 专题

    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

  • 专题

    西班牙首相桑切斯会见乌克兰总统波罗申科

  • 专题

    欧盟官员说与美国进行贸易谈判的大门已关闭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